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8-12-10 14:31:56
  • 0
  • 0
  • 7

昨晚看了两篇文章,顿觉浑身缺乏了生活的动力。

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大学生因与母亲争吵竟拿刀把母亲给捅死了。一篇文章讲得是母亲把孩子培养成才出国留学竟识父母为外人。就连自己结婚也不告知父母,母亲去世也不回来。我拉来老公一起看,看过之后。老公说:养孩子干什么?相当于养了个仇人,说完老公叹了一口气说:人连奋斗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我说:这只是个别行为。虽然嘴上说着我也开始反思起来:为什么现在养的子女会这么偏激,脱离母体和原家庭之后就像一个与家庭有仇的人。难道是与我们的教育有关系?我思考更多的是难道是与家教有关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古就有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现代社会哪个家庭还有家训还有治家方略,即便有说出来也要“笑掉大牙”老土到不能再老土了,封建的不能再封建了。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好的方面我们尽可以拿来己用,不好的呢尽管摒弃。不妨拿朱家格言一用。反之又想,现在的大学生什么教育没有传承过?什么书没读过?他们的思想虽已堆满腹内,那只是纸上来的文字,有一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有些家训是要用的,去了体罚还要道德上的惩罚,才能让儿孙子女们知事情大小,所做之事必有承担。

想来,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传授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做父母的从孩子三岁开始不但要言行教育还要言行熏陶更要有治家方略。就像前者所说,等孩子的羽翼丰满便不知家为何物?父母为何人?奉献一生的老人反而成了养儿的工具。有了治家方略孩子在言行当中便有所顾忌,做事前后才知三思而行,更懂得父母的恩情。

怎样培育好孩子呢?大多初为人母人父的夫妻除了给孩子物质条件供应之外,往往忽略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年轻父母把精力放在了工作当中,除了工作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买点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就是对孩子的一种爱。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一种陪伴、一种理解,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当孩子摔倒了你会跑过去教孩子自己站立起来让孩子感受战胜挫折的勇气;当孩子受委屈了你会用温暖的话语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当你为孩子付出时,别忘了对孩子说:这些是父母费了好大的气力才得到的送给了你,你应该感谢爸爸妈妈,将来你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吗?别再把父母对孩子的付出看作是无私的,父母都这么说了,儿女们接受起来就理所当然。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父母与子女们的感情也应该是相互的。别把对孩子的爱看作是无私的付出。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从无怨言。等到时光老去,父母就成了孩子的一种累赘,一个包袱。只有初生的惊喜老去的悲哀,老人怎么就没有了新生儿的权利,同样是无牙不能自理。

孩子生病了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也要为孩子治理,甘愿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等到父母老了孩子能拿出金钱就是最好的孝敬。有的孩子得知父母生病需要用钱,即便自己有钱也不愿意拿出来为老人治病。我就亲眼见过这样的例子,父亲病了医生说需要住院。等给儿子打电话时儿子那边回过话来:好好的住什么院呢!不耐烦的神情和话语让人心寒-----。父母把孩子当个宝,儿子却把父亲当做仇人,有病在家等死吧。这样的例子很多,以前在农村 一家都有六七个孩子。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最好的”给了儿女,可到最后父母没有了生活的能力,儿子们便每月给父母十元钱作为老人的生活费。现在一个月六十块钱够干什么的?大家算一算。自古就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我想是教育还是家教出了问题?

父母只教孩子好不会教育孩子做坏事,可孩子最后还是没按照父母的言行去做。环境是很重要的,除了家庭还有孩子身边的朋友也是孩子走向歧路的一个方面,所以,孩子不管到什么时候,做父母的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要让他们吃点苦,吃苦才知甜方懂得感恩。其次,思想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说教几乎成了无用功只有”绝知此事要躬行”才能真正教育孩子从实践中理解父母的苦口婆心。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